14国20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合肥科学岛
合肥在线讯 (记者 秦鸣 通讯员 齐琼) 10月23——26日,国际卫星偏振观测系列研讨会的首次会议——第一届偏振观测进展国际研讨会(APOLO2017)在合肥科学岛召开,会议旨在促进国际偏振遥感观测和反演技术的全面交流,逐步推动业内深入合作。
来自中国、美国、德国、法国、日本、俄罗斯、印度、阿根廷、乌克兰等14个国家的200多位(含50余位国际学者)学者和专家参加了会议。
开幕式上,国际著名学者法国里尔大学Oleg Dubovik教授致欢迎辞,他强调了偏振卫星遥感技术的探测能力和应用潜力,并希望本次会议能推动各国专家的深入交流与合作。
国家航天局国际合作司副司长余琦热忱欢迎到会的各国科学家,并对参会者的共享交流表示期待。
中科院安徽光机所副所长郑小兵研究员表示,会议承办单位安徽光机所在偏振探测和偏振航天传感器研制方面有多年的经验,希望能与国际先进研究机构展开多方面积极合作,共同促进偏振遥感技术的发展。
会上,美国宇航局(NASA)Michael Mishchenko教授作了题为“偏振辐射传输理论研究进展”的大会主旨报告,报告详细的介绍了偏振探测机理和辐射传输理论,并对目前研究存在的主体问题和领域未来发展的新趋势作出了总结和预测。随后,参加会议的专家围绕偏振遥感理论进展、偏振观测优化策略、偏振反演算法和偏振定标验证技术等多个主题开展深入交流和讨论。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等国际航天机构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各自在偏振观测和大气遥感研究工作和最新进展:各发达国家均在积极发展新型偏振遥感探测传感器和算法模型,目前正在实施或已规划了多项相关卫星发射计划。
安徽光机所洪津研究员、孙晓兵研究员等分别向参加会议的专家介绍了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DPC)/高分五号(GF-5)等中国偏振卫星传感器的研发和应用情况。大气气溶胶多角度偏振探测仪是中国高分五号卫星的主载荷之一,主要用来获取地球大气多角度多光谱偏振辐射数据,用于大气气溶胶和云的观测,获取全球大气气溶胶和云的时空分布信息(包括气溶胶光学厚度、粒子尺寸分布、折射指数、单次散射反照率、粒子形状等,以及云粒子尺寸分布、云相态、云光学厚度等),以满足全球气候变化研究、大气环境监视测定、遥感数据高精度大气校正等应用需求。他们指出中国偏振研究虽起步较晚,但已从多个角度着手切实提高偏振遥感探测能力,具有深远的发展的潜在能力和国际合作空间。
本届研讨会由法国国家研究中心(CNRS)、法国空间研究中心(CNES)、欧洲气象卫星组织(EUMETSAT)、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中国国家航天局(CNSA)主办,安徽光机所的中科院通用光学定标与表征技术重点实验室和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所的国家环境保护卫星遥感重点实验室联合承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