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80亿美元花得值得中国航天员新发现或解决了六代机航发问题
中国官方未披露过“天宫”空间站造价,只能参考美媒之前猜测的数据,援引美媒曾经公布的数据,“天宫”空间站研发和建设费用约为530亿元,折合美元不到80亿,远低于造价1000亿美元的国际空间站。
对于仍处于发展阶段的中国来说,80亿美元的支出并不低。凡事都要计算成本和支出,“天宫”空间站运行后,为中国科技发展做出了哪些贡献?
近期,香港新闻媒体报道了一则重大消息。报道称,中国航天员进入“天宫”空间站后,一直在紧锣密鼓的利用微重力环境做实验。其中实验项目之一是:用激光照射悬浮在真空室中的合金颗粒,仔仔细细地观察这些颗粒,而后记录颗粒在冷却过程中发生的细微变化。
港媒报道称,实验数据被传输到地面后,地面上的中国科学家首次成功制造出符合工业应用严格要求的铌合金。这一大突破,可能将彻底改变航空航天技术。
铌合金是以铌为基,加入若干种元素形成的合金,是一种高温材料,主要使用在于航空航天、照明及核工业领域。其中,如果运用于航空航天领域的话,铌合金制成的涡扇发动机叶片可承受超过1700摄氏度的高温。
除了可承受极高的温度外,铌合金的抗住压力的强度是镍或钛合金的多倍,由该材料制造的发动机能达到现存技术无法实现的速度和运行效率。
众所周知,在刻板印象中,中国战斗机存在“心脏病”顽疾,早期型号所列装的发动机普遍是俄式,比如歼-20早期型号安装的发动机是AL-31F,被军迷称为“三姨夫”。后来,经过官方确认,歼-20换装国产涡扇发动机。
2024年年末,由成飞和沈飞研发的两款新型机型顺利试飞,官方尚未作出正式回应,外界倾向于认定这两款新机型是六代机。中国在战机技术领域接连取得突破,可能与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的新发现存在一定关系。其中,利用微重力环境对基础材料的研究,能够助推中国解决战机发动机难题。
当然,中国航天员在“天宫”空间站做的实验项目数量不少,并不仅仅与军事有关。根据之前港媒报道,中国航天员测试了超过20款全新的高性能芯片,助力中国在芯片领域取得突破。
此外,中国航天员进行了常规高秆水稻和超矮秆水稻“小薇”的种植实验,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根据官方公布的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太空育种”创造直接经济效益逾千亿元。依托“天宫”空间站,中国在军用和民用领域都获得累累硕果,足以证明80亿美元花得值得。
遥想当年,中国展现出诚意,希望能加入国际空间站,结果被美国拒之门外。为了进一步制约中国在太空领域的发展,美国还炮制出沃尔夫条款。
如今,中国自力更生,建成了“天宫”空间站,并在探月等领域取得令人瞩目的成绩。美方态度大变,其中NASA局长比尔·纳尔逊多次上赶着求中国分享月壤。日落西山你不陪,东山再起你是谁,中国科技进入井喷期,美国只有羡慕的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