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是同校老友却写下文章划清界限多年后悔过:对扮演感到厌恶
巴金,原名李尧棠,是四川成都人,于2003年被选为“感动我国”人物。他是我国闻名的作家和翻译家,以深沉的文学造就而著称,创作了包含《雾》、《雨》、《电》在内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以及《家》、《春》、《秋》等著作。他被誉为“20世纪我国文学的良知”。
生于1904年,巴金在一个封建大家庭中度过了幼年。在十岁时,母亲去世,12岁时父亲病逝,使得他早早尝尽了日子的冷暖。16岁时,祖父去世,引发了家庭的遗产之争。这个封建大家庭变成了摧残芳华的牢笼。1923年,巴金做出了离家的决议,他在《重生?自序》中回想了其时的场景,描述自己划船冲向人世的海洋,面临风暴和巨浪,他坚韧地挺过来。
巴金的文学路途始于他为自己取的笔名。在《消亡》完成后,他在“金”字上加了一个“巴”字,成为“巴金”。1928年,他从法国回到上海,开端了他的作家生计。在《家》一书中,他反映了封建社会的不公和家庭对立,书中的高觉新原型正是他的大哥李尧枚。但是,大哥在《家》刚刚动笔之时就因服毒身亡,为了安慰他的心里,巴金为大哥写下了序文《呈献给一个人》。
抗战迸发后,巴金投身抗日救亡文明运动,创作了《激流三部曲》、《爱情三部曲》、《抗战三部曲》等著作。但是,十年浩劫降临,他被逼做出一些违反心里的事。在“反胡风”运动中,他写下了批评胡风的文章,成为他终身中不能宽恕的“过错”。巴金深感自责,悔过于《思念非英兄》和《思念胡风》之中。他对自己昧心行为的殷切悔过,体现了他的独有品质。
1978年到1986年间,巴金完成了《随想录》,在这部著作中真诚地悔过,并对自己为年代需要而做出的退让表明悔恨。他承认在十年浩劫时期写下的批评文章是“心灵上的欠债”,并表明要写到“烧成灰烬”的时分。这段自责的年代完毕后,2005年,巴金去世,而他的终身充满了对实在和良知的据守。